到饭馆吃饭,许多人习惯用开水把餐具烫一遍。这样做有没有用另说,但由此反映出人们对饭馆餐具卫生状况不放心的心态,却是有理由的。近期有媒体记者卧底位于河北廊坊的一家餐具消毒厂,曝光其存在清洗操作环节不规范、现场气味污浊、卫生条件较差、无自检设备等问题,便是很好的说明。
事实上,餐具消毒行业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并非只发生在河北廊坊一地,也并非现在才有。网上搜索“消毒餐具”这个关键词,会出现许多披露该行业不规范及地下黑作坊泛滥的报道,时间跨度超过10年,地域范围遍及全国。近些年,各地监管部门及消协组织收到关于餐具卫生问题的投诉呈上升趋势,这从消费端也反映了该行业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众所周知,餐具消毒是餐饮行业社会化分工的产物,因其直接关涉卫生环保,被赋予了循环经济的阳光属性。而且,就行业性质而言,餐具消毒并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也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做到安全卫生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该行业市场成长多年一直磕磕绊绊,问题不断,未见阳光普照,却已遍布阴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原因并不难找。门槛过低就是原因之一。前文提到,干餐具消毒不需要雄厚财力,这就意味着只要能花得起租金搞一个厂房车间,再弄一套消毒机器,雇几个工人,领个证就可以开工了。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市场需求很大,几乎所有入行的企业都能赚到钱。这就形成示范效应,引来诸多投机者。进来的人一多,就会出乱。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特别是在2011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之初,各地都绷紧了弦,在餐具消毒领域也出台了一些规定,加上了申领卫生监督合格证及符合规划、环保、消防要求等一些门槛。这让那些正规企业看到了市场将要透进来的阳光。然而,阳光只那么一闪就过去了。一些地方出台规定不久,不知为什么很快又变了:申领卫生许可证不需要这儿批、那儿批了,只需在乡镇或街道出个证明就行了。如此一来,餐具消毒行业的准入门槛又回到了原来几乎等于没有的水平。
虽说市场进入门槛不高,但企业能力却有高低之分。因为投入成本、消毒设备等不一样,消毒餐具的质量和价格也不同,在缺少统一标准和市场监管的情况下,那些有卫生保证但价格高的餐具消毒企业自然斗不过要价低的企业,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正规企业关了门或正在面临关门。
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般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行业技术性门槛太低导致市场不能形成具有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换句话说,“良币”势力太弱;二是行业标准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缺失。就后一个原因看,目前虽然见到一些法规标准,但它们难说能够真正起到规范行业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处罚较弱,威慑力不足,企业无惧触碰红线,仍敢一越雷池。比如餐饮企业消毒餐具卫生不达标,按照我国现行的《消毒管理办法》最高只能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明显过轻,对于违规企业而言直如挠痒。
由此可见,要治理餐具消毒行业乱象,必须完善法规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监管。在这方面,北京市2018年出台了《北京市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卫生规范》两项措施,颇具示范意义。前者对相关企业实施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并明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食品安全要求,即对相关企业实行准入制;后者作为一个地方标准,从工厂设计与设施、餐饮具采购、生产过程、工厂食品安全管理、个人卫生与健康要求等列出具体的操作准则,对企业进行严格规范。
我们相信,只要各地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都重视餐具消毒行业发展,下大气力整治市场乱象,就一定能够驱散市场阴霾,迎来持久而清洁的阳光。
《中国质量报》